《雄好呷》裡受限篇幅粗略地介紹了一道上海平民小吃「生煎饅頭」飄洋過海到高雄生根的故事,幾年前曾到上海居遊兩次,那裏也好多美味小吃阿,最近發表了一篇關於生煎的文章,與大家分享。
- - - - -
生煎饅頭
「生煎饅頭」在上海指的是夾進肉餡的包子,但模樣小巧玲瓏,鼓起的渾圓肚皮煞是可愛,當地人直接喚它生煎。生煎從某種角度,看見的是早期上海市井意象緊密的串連,氛圍裡頭牽扯了幾代人的懷舊與想念,透過吃,遙想著,回憶著。
在各家連鎖店舖尚未大肆崛起之前,這美味的煎饅頭多藏匿於里弄街口,灶爐泰半沿著路邊隨意架起,漬油鐵鑊就在你眼前被奮力地旋轉,隨之,揚起陣陣喧騰熱氣,買的人多是鄰居街坊,場景如果是在冬季微朦冷颼的清晨,大夥圍在砰砰響的煎爐旁烤暖,待鍋蓋掀開,白煙輕柔撲面,再皺巴巴的臉也熨得伏伏貼貼,埋頭,肉香早已在鼻息間竄流,是一種飽滿的氣味,滋味還不至於驚天動地,但現出爐的,總是一掃而空。
生煎饅頭能如此屹立不搖,吃進肚裡的絕對不僅僅是美味本身。從老上海的言談裡,生煎變成了世代延續、價值傳承,還有情感認同的微妙部分,當然,這種過於深刻的感受對短暫居遊的旅人來說或許不好理解,但好吃易買、幾秒內就能迅速夾進油紙袋裡帶著走人,這樣即走即吃的優勢,很容易就能擄獲旅人的芳心。如果有較充裕的早餐時光,找間店坐下來堂吃(台灣叫內用),按兩標配不同口味的生煎慢食,點碗湯潤口,邊吃邊和新認識的朋友串串門子,最後清爽飽足的步出店門,真是踏實的小確幸吶。
生煎二字,本身就是個極富生動的形容,製作過程雖看似簡單,但只要火侯控制不當,煎出來的味道可是天差地遠。最大特色是麵糰收口處的皺折會在油煎時平壓朝下,和台式水煎包恰恰相反,厚底封鎖住肉汁,火焰衝出熱氣把頂部撐住不軟塌,趁機讓裡頭的皮肉凍化成汁液,從旁平視,鍋內是一山又一山雪白山頭,滾一層提香芝麻,黑芝麻或白芝麻都可,灑點蔥花,趁熱鏟起,火侯控制得宜底層將看見金黃色的美麗螺旋紋路。水準以上的生煎,肉餡香嫩卻不膩口,一定要趁熱吃,好讓底層的香脆,飛濺出的燙嘴肉汁,以及緊實彈口的肉餡能在口中聚首。更講究者,把皮咬開後,在餡料裡點些醋,甜香肉汁與隨之而來的醋酸味芬芳交融;上海人還會提醒你,蘸的一定得是上海米醋,什麼紅醋鎮江醋山西老陳醋等等的,都不行。
吃生煎時習慣上都要配碗熱湯,油豆腐細粉湯清爽解膩,對我來說味道最搭。細粉口感不能太糊爛,用筷子夾起時要能滑能溜,再配著吸飽高湯的油豆腐吃,有的裡頭還會放條長枕狀的腐皮豬肉捲;亦可簡單來個雞鴨血湯或是沖碗紫菜蝦蛋皮湯湊和著喝,記得漂幾滴麻油或香油,淋點辣椒醬,味道對了,吃完整個胃也會暖呼起來。現在花樣多了,濃郁的咖哩牛肉湯或牛肉魚丸細粉湯反倒後來居上成了食客的最愛。
照片攝於 高雄 熱河街 上海生煎湯包